黄长江 发表于 2015-7-31 22:54:43

沈学印:民间文坛的劳模

本帖最后由 黄长江 于 2015-7-31 22:58 编辑

沈学印:民间文坛的劳模
                                                                                                                                     黄长江

       在一年一度的五一劳动节来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均以劳模为报道重点之际,我想起了一组词:劳模作家、文艺界的劳模、文坛劳模,等等。       面对电视机里新闻联播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劳模们,我想起了一些涌现在民间文坛的光辉形象,不禁向写诗也和我创业的妻子说:应该设一个劳模文学奖。话是借题发挥半真半假地说出来的,竟引起了妻的共鸣。于是乎,活跃在民间文坛上的许多身影便鲜活地浮现在我的心脑之际……沈学印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倘若真有类似“劳模文学奖”或在文坛评劳模一类的活动,让我参与投票的话,我定会投给沈学印先生一票,且我还会鼓动一些人为他投票。
一、他是一位编辑出版家       认识沈学印,是从他编辑出版的《江海文艺·东北版》开始的。在我的书屋里,本来就不大的书架上挤着几百册书。这些书大都是作者在扉页上题签了名字从海内外寄来赠送我拜读的。其中很多都因书架小而被挤到库房或别的地方去了。但有一些我的老师辈的书和装帧别致精美的书却任书架上怎样挤,也牢牢地把住自己的位置。沈学印先生编辑出版的《江海文艺·东北版》就如此。       自2007年收到创刊号起,我已收到了沈学印先生从东北伊春寄来《江海文艺·东北版》十来期,虽然没有国内统一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也没有ISBN号,却比大部分有统一刊号和标准刊号的刊物美观大方,装帧也比很多仅书号就花了两三万元的书更考究、精美。内文全是专色墨印刷,版式设计井然有序而美观大方。刊发有诗文、书画及文艺评论、征稿信息、文艺消息、书讯等。封面上袁瞰铭先生题写的“江海文艺”四个字充满着极富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很富标识特色。导读提示更是展示着当期主要作者及其作品标题,给读者导出了“重热点在此,可先睹为快”的心声,以让读者一刊到手,可先读重点、亮点、热点,把握住刊物的脉络和精神走向,不至盲读。同时也让其中的一些作者及其篇名具有了宣传性,展示一回,广告了一回。       沈学印先生主编的《江海文艺·东北版》,设号也是一个特色。如创刊号、春雪号、特刊号、仲夏号、女作家专号、冬青号、诗专号、雪莲号等。读者及收藏者们从这些“号”中就可看出各辑的出版时间背景或刊中主要内容,也使得各辑都具有了各自的特殊符号,增添了价值元素,更具有了收藏价值。       从美学角度讲,《江海文艺·东北版》的开本、用纸、版式及墨色等都是比较考究的,也是颇讲特色的。开本为24开本,内页用纸为蛋黄或微黄优质轻型胶版纸,正文字号以小五号宋、楷体为主,版式规整严密,适当有些插图,没有过多的留白,使内容比通常的刊物和书籍都丰富了很多,看起来却比较舒服,内页墨色每期都是一种或棕或蓝或咖啡色的专色墨,刊末往往附有不多的几页铜版纸彩页广告,富有了青春气息和时代感。既保留了传统刊物的优越元素,又不乏创新。这些都是一个非常有水准、经验丰富而又十分细心的编辑家倾尽心血才能够做出来的。这就是沈学印先生精心打造出来的一份杂志——《江海文艺·东北版》。沈学印:21世纪的一位编辑出版家。
二、他是一位诗人作家       说沈学印是一位诗人和作家,当是无异议的。而且他是一位非常勤奋的多产作家,是一位广交文朋诗友、非常活跃(尤其在民间或地方性刊物)的诗人和作家。随手翻开近几年的民间文艺报刊或地方性文艺刊物,你不难看到一本本、一份份、一期期里署有“沈学印”名的诗文作品,甚至许多在导读中就显示了出来。       这里我为什么重提民间文艺刊物,因为“好诗在民间”的说法早已在中国根深蒂固,而事实上,许多优秀诗文作品都是民间刊物推出来的。       拿沈学印来说,我们看他的评论集《追寻寂寞的美丽》后附的发表作品年表,便可见一斑,自2005年在《生态文化》《华文诗人艺术家》等发表《林区多松》《爱情让酒杯盛满诗意》等作品起,至最近发表作品《有时写作就是一种回归》《午夜写作,我需要一杯咖啡》《父爱如山》等的《南山湖》《雁鸣湖》等刊物,以及最近这几年源源不断地先后发表其作品的《黄海诗潮》《西部文学》《遵义文艺》《超然诗刊》《岷州文学》等刊物,大多是民间性刊物或地方刊物。       可沈学印的诗文作品却未必仅仅体现了民间性和地方性。他的诗正是以民间和地方的“深入基层生活”的真情实感来反映和衬托大时代和大社会的。《林场所,到处一片新风貌》:       最新的楼房多数都是孩子读书的校舍/砂石路很少,国道已从家门口穿过/以往的样子荡然无存,小区的楼群纵横错落/铮明瓦亮的煤气灶,点燃的全是新生活/从前摸黑走路,如今胡同都被照得通亮明彻/……/世界越来越近,眼光越来越远/小山沟子和大都市一样平分秋色/……      这是诗人重新踏入一片曾经熟识的土地,重新认识这片土地——林场所,描写现在,回想过去,将现在与过去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感慨发展变化的步伐,看似描写小小的林场所,实是以点带面地抒写祖国的新风貌,歌颂了祖国的大繁荣大发展。      他深知:“作家不是一种名称和职业,而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天职和使命。这不仅是每一位作家在守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与道德的崇高,更是对文学事业需要强筋健骨,不断补充钙质的最佳爱护和无尚敬畏。”(《脚踏实地的作文与正直淳朴的做人》)这就使他的作品几乎都具有了思想性和人格魅力,在艺术的骨质上得到了品质的提升。因此,他也有很多作品在党报大刊上发表。如诗歌《枫桥》发表于2005年1月1日《人民日报》,散文诗《林风》发表于2006年2月14日《人民日报》,散文《守望野杜鹃》刊发于2008年增刊《人民文学》等。       要说明的是,仅2005~2007年,沈学印就发表了文学作品1000余篇(首),约125万字,迄今出版文学著作20余部,包含诗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报告文学集、随笔集、文学评论集、电视片解说词选等多种体裁形式。可以说,在沈学印的作品中,无处不体现出他蜜蜂般的勤奋精神,并从文体和表达形式上充满着尝试和创新。       这样的一位诗人、作家,比起那些在报刊上、名片上的名字前或名字后频频标注着“诗人”“作家”乃至更厚颜无耻地标注着“著名诗人”、“著名作家”而不见其发表作品和出版个人著者的所谓“诗人”、“作家”来,如何呢?沈学印:一位不言著名,却已经著名了的诗人和作家。
三、他是一位文艺评论家       说沈学印是文艺评论家,还应该加一个形容词,我一时想不出一个更恰当的,就说“实实在在”吧,对,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文艺评论家。       他不轻他人,而且常为其他文朋诗友取得的成绩鼓与呼,为他们的作品写评论。他的评论文字写得颇中肯,不做着,不浮夸,几乎每一篇都是认真读了作品后与作者和读者进行的心与心的交流,是读完作品后发自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从他寄来的一本评论集《追寻寂寞的美丽》看,他就先后评述过数十位作者及其作品。评析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剧本、书画、影视等;作者包括林振宇、陈昭烈、金土、王志山、柳笛、丁利、方舟、周兴春、林继宗、韩英、王富强、毛安秦、安科、高保国、韩景江、贾楚风、包容冰、顾先福、孙喜伦、许为俊、愚聪、杨启刚、晴宝儿、李永安、石桥、何宇峰、武剑钊、王枫、李玉华、李艳霞、母德润、李耀先、刘艳华等几乎散居全中国的许多作者及其作品他都评述到了。       我们读他的《脚踏实地的作文与正直淳朴的做人——工人作家林振宇其人及散文集<思想者>读后想到……》得知了“振宇文集中的亲民或亲情的篇章很多”,了解到了:“振宇的散文创作或随笔写作,有着一个非常令人高兴的文学走势,这就是他的作文态度从一而终,严谨端正,少有时尚,不玩新潮。他的文学作品显示出的尽是在如今一些年轻作家中很难一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义感和亲情感,以及脚踏实地的写作态度和正直淳朴的做人良知,这些都是如今一些年轻作家身上很不具备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林振宇及其文学创作,沈学印先生及其文学创作也是这样的。从我与他的多次书信、电话、稿件和刊物往来看,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我们印象中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作家和文艺评论家。       此外,我们还从他读陈昭烈诗文自选集《莽野流年》而散记的《真情与良知交相辉映的生动展示》一文中了解到:“陈昭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在铁路施工一线和大修基层坚持摸爬滚打‘扑腾’了20多个‘春夏秋冬’的兵头将尾’。”从他简评金土诗歌的语言特色并赏析其5首乡土诗的《乡土的语言,怎么越听越爱听》一文中,可知金土的诗歌或诗歌的语言“能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样几点”:“真”——语言的真挚;“趣”——知识的趣味;“纯”——民风的淳朴;“浓”——情感的浓郁;“新”——诗意的新奇。从他评柳笛先生的诗集《斑斓的梦》的《乡土诗情的执著追寻与生命深处的朴素情感》一文得知:“柳笛先生在通向诗歌的神圣殿堂中,由于不松懈自己,积极努力的进取,一首首诗的产生和不断地发表,正在取得必然的正果。他对乡土诗情的真情善待和执着追寻,以及来自生命深处的挚诚追爱和朴素情感,及其诗的质量就是诗人进入‘无愧于历史’与‘载入永恒’史册的生命‘绿卡’。”在他评包容冰诗集《我的马啃光带露的青草》的《当代诗人的存在使命与西部歌者的责任坚守》一文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论断:“一个诗人的生活历练与苦难磨砺和他对诗歌的挚爱与不懈的追求,应该是促成诗艺跨越发展与风格基调形成的最主要的因果关系。(包容冰)作为一个近40年‘踽踽独行,四处流浪的歌者’(朱泉雨语),能在西部这座贫穷落后的边僻山沟里快速进步成为一名‘真正的西部诗人’,苦行僧般地写出自己‘真正的西部诗’,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给予肯定和赞扬的。”从而了解到,“包容冰先生始终在写自己关注的诗,始终在关注时刻都没有停下发展脚步的诗歌版图的向前延伸……”中肯的语句,诚挚的评述,热情洋溢的激励和对诗人、作家(写作者)的憧憬,让人读罢心中渐生一种景仰之情。这不仅是对诗文作者的景仰,也是对评论者的景仰,对沈学印先生的景仰。       比起那些只见名片上和辞条(个人)简介中赫然印着“评论家”而很难看到他的哪怕是一两篇评论作品的所谓评论家来,这还不算是实实在在的评论家吗?沈学印:一位实实在在的文艺评论家。
四、他是一位文艺社交家       在当代,称得上文艺社交家的人,恐怕不少。但许多是只见社交不见文艺,即各种各样文艺社交活动他都参加或参与了,就是不见作品出来。似乎只是文艺社交圈里的看客。这与沈学印这样的文艺社交家是格格不入的。       沈学印先生的社交绝技是:把自己的作品投给自己所认识的刊物,使其得到陆续发表;将自己创办的刊物《江海文艺·东北版》广泛刊发八方来稿,丰富刊物内容,增大刊物容量,提高刊物作品质量,拓宽刊物发行面和受众(读者)范围,使自己创办的一份民间内刊《江海文艺·东北版》日渐扩大影响。数年间,十数年、数十年间,他的文友圈子越来越大,朋友范围越来越广,作品所发表的刊物越来越多。可谓文朋诗友满天下,写出诗文遍地飞。       在他的评论文章或诗文中,不乏这样的亲切语句:“柳笛先生是我多年神交的诗友,在诗歌这座铺着红地毯的神圣殿堂中,可谓情投意合,相知有素,文来诗往,感情日深”(《乡土诗情的执著追寻与生命深处的朴素情感》);“因文字关系与贵州的诗人多有神交,如著名诗人李发模、安科、郭思思、刘馨泉、李盛勇、吴付刚、秦永刚、黄明仲、周振微、李树琪等,都匀的青年作家杨启刚,至今与我保持着联系”(《开掘生活源泉深探人生律》);……所以应当说,沈学印是靠作品活动(广泛发表)而垫就的文艺社交家,而不是那种只见人活动或仅在名片上醒然印着而不见作品的社会活动型作家或文艺社交家。       单以沈学印作品的发表地来说,整个大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每一个省(区、市)都有报刊或所编作品集曾发表过他的作品,海外也有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刊物曾发表过他的作品,而且大多是同一刊物多次刊发,可见沈学印及其作品和人格的魅力所在。(参见《沈学印文集·评论卷2》附录:2005-2007年文学作品发表总目录)这样的一位编辑出版家,这样的一位诗人作家,这样的一位文艺评论家,比起那种拿着公款四处参加活动,既不能在会场发言,又不出作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象跟屁虫一样跟着别人到处跑却屁也放不出一个的所谓文艺社交家来,怎么样呢?沈学印:一位新时代的典型文艺社交家。       既如此,将身集编辑出版家、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文艺社交家于一体的沈学印先生评为劳模,最起码是民间文艺的劳模,就无可非议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中国的文化事业需要发展,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劳模。我建议:文化事业上早日开始评劳模。我期待:文化事业上的劳模早日诞生!我祝愿:沈学印先生被评为文学艺术类的劳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沈学印:民间文坛的劳模